艺术囚笼
生活
2025-10-04 19:45
76
0
你不能把耳朵和眼睛交换于他人,也不能用数据线传递彼此的快感,但其实这是事实:能够共通“美丑”感触的人不多,很多人在假装!
想要说这些话的时候,是我刚刚和朋友完成了一个小型演出。我是浅显易懂的唱歌表演,而他们的“纯音乐”,似乎让某人皱起了眉头…
我在看一些绘画或摄影展的时候,更喜欢那些视觉冲击直给的作品,但如果画面过于“意识流”,我就需要看看作者给作品起的名字,有条件也会查查大师们对作品的解读,然后假装读懂的快步离开。
我也观看过一些类似“行为艺术”的表演。当表演者或活动组织者振振有词、慷慨激昂、眼泪汪汪的表达完内心的想法之后,本就不够共情的我,总是会悄咪咪的向后一步,两步,减少对视,以免他察觉我双眼的空洞。
博物馆里读错一块牌匾的文字读音,会让人略显尴尬,尤其是人多的时候。有过一两次被嘲笑的经历,基本也就不会发声念出那些没有把握的文字了。但还是会在那些玻璃罩子前驻足端详,尽量让自己和身边的游客不那么脱节…
很多时候,我有一点“审美羞耻”,听不明白看不懂,也不会讲出来,因为身旁的人正在津津有味的入迷……至少看起来是这样。
我很讨厌那种所谓的“百事通”,加他一桌10个人,无论剩余9个人聊什么,他都能一本正经的评头论足、发表观点。
这个时候,无论他的观点对错,我都会去找他的漏洞,然后用一场内心戏,把他制服。但其实那会儿,我可能正在虚伪的假装认真倾听,因为这样的“百事通”,往往也有不低的社会地位,即便话题不擅长,但某一方面有“自信”,就会被他利用到极致。
谢幕时,有人起身鼓掌、有人快步逃离,也有人不怕读错音、不怕会错意,自信的发表了个人独到的见解,甚至批评。
艺术真的像个囚笼,但困住你我的往往是自己的格格不入又不敢声张,看不看得懂都要装懂,听不听的明白都要鼓掌,就怕稍有迟疑,被挤到圈子外面。
但如果这是虚伪,那些自信的、不装的、摊牌的,甚至远远谈不上礼貌的,好似成了打破牢笼的英雄?